李庆陆|特殊的修辞手法之四二:疑离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11:51 点击次数:138
疑离,又叫“貌离”,就是把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两项或多项,在形式上故意用疑问的语气分而说之的一种修辞方式。从语用功能看,它能够简要而全面深入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活动,或描绘出事物的独特色彩,使字里行间再现表达者或人物的感情波澜,渲染气氛,深化意境;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,引起接受者的深思和共鸣,让他们对文本中的人物或事物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。它好像使人进入疑阵,让人发疑,等把前后文一联系,又无疑而明白;它好像使人步入高楼,眼光远了一层,认识深了一步。从形式上看,它似乎使用“是……,还是……?”的格式来表示二者或数者选一,但从表达效果看,却是二者或数者都选。例如:放学回来我睡在这海岸边的草场上,海碧天青,浮云灿烂,衰草金黄。是潮里的声音?是草里的声音?声声道:快向光明处伸长。(郭沫若《心灯》)从语法上看,这个句子似乎是二者选一的复句,但从前面的“放学回来我睡在这海岸边的草场上”来看,就不是二者选一了,而是两项意思兼有:既“是潮里的声音”,也“是草里的声音”。根据疑问项与整体之间的结构关系,可以将疑离分为先合后问和先问后合两种类型。1.先合后问:即先说浑然一体的整体,再对这个整体以选择问句的形式进行分说。例如:(1)“我跟你不一样。……我要当个规规矩矩的庄稼人!”“啥叫规矩的庄稼人?像一条不见天日的蚯蚓似的,钻到土里不出来?像一头拉磨的老驴一样,总顺着磨道转一辈子圈圈?”老一保根几乎吼叫了,“哼,实话告诉你吧,我从心眼里瞧不起你这号规矩的庄稼人!”(浩然《苍生》)例中,先说出总体概令“规矩的庄稼人”,然后用两个比喻句提出疑问,似乎是让选择其中的一个说法。实际上,规矩的庄稼人应该是这两个通俗的比喻兼而有之,它们共同显示了表达者对“规矩的庄稼人”的轻视。(2)他梦寐以求那伟大的崭新的乐章的开始,谁知道,他竟然是不属于这个乐章的,他是不被这个乐队所喜欢的……他是一把旧了的、断了好几根弦的提琴?他是一面破了洞、漏了气杀风景、讨人嫌的鼓?抑或他只是落到清洁整齐的乐谱上的一滴墨、-滴污水?(王蒙《杂色》)例中,“他”渴望参与演奏“崭新的乐章”——参加新的革命运动,但这个革命运动却不接受他,这是对他的境遇的总体的概括,接下来以选择问句的形式来比喻他这种境遇,表面上看“他”必居其一,其实,这三个疑问句的三个比喻对“他”来说,是兼而有之,它们是对他的境遇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描绘和揭示。2.先问后合:即先以选择问句进行分说,再对分说进行整合。例如:(3)是惊?是喜?是不安?童贞感慨万端。以前她爱上乔光朴,正是爱他对事业的热爱,以及在工作上表现出来的才能和男子汉特有的雄伟顽强的性格。现在乔光朴还是以前她爱的那个人,但她却希望他离开他眷恋的事业。(蒋子龙《乔厂长上任记》)例中,表面上看,是在三个疑问句中择其一,实际上是三者兼有。后面的总体叙述是对前面三个疑问的整合,当童贞听到乔光朴向自己求婚时,又惊又喜又不安的复杂心理在后面的总体叙述中表现出来。(4)水几重呵,山几重?水绕山环桂林城……是山城呵,是水城?都在青山绿水中……(贺敬之《桂林山水歌》)例中,在几重水和几重山的共同环抱之中,才会有下句的“水绕山环桂林城”所以疑问的目的不是让回答“几”,而是对“水绕山环”的重笔描绘;水绕山环的桂林城是山城,也是水城,才会有下句的“都在青山绿水中”。所以疑问的目的不在于选择其中一项,而在于强调掩映在青山绿永之中的城市风貌。从形式特征看,貌离是以选择问句的形式将一个浑然一体的整体分成若干项,整体描述和选择问句的若干项共同传递全句的语义信息,即话语表达者或文中人物的主观意向。其中,选择问句是起提醒和强调的作用,而不是语法形式上的提问作用,接受者不必按表面的语法形式对问句作出选择和判断。
图片
李庆陆,中小学正高级教师,省级学科带头人,“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”研究员,多所高校国培专家,语文报社基础教育研究院首批讲席专家,人民出版社“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配套名著整本书阅读”书系编委,江西师大公费师范生校外导师,江西教育集团有限公司特约授课专家,第三届江西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,宜春市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,《教师博览》《初中生之友》签约作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